一、定投
二、随笔
01
中国传统命理学和中医学同是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走的也是类似的探究道路。
作为中医基础理论核心之一,是藏象学说。
“藏”,是指人体内的内脏;
“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藏象,就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反映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人忌讳死亡,肯定是不喜欢解剖尸体的,东方哲学都是喜欢搞整体论,不喜欢分解论。
所以根据外在的“象”,通过一套哲学体系来测出内藏的病症,由此建立起一套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的理论。这就是传统中医学的藏象学说。
02
藏象学说的方法论,跟现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类似。
它是一种“不打开黑箱”研究人体系统的方法,即在不干扰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情况下,研究有关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里把人体当做黑箱,创立了中医理论,类似于人工智能专家把人脑当做黑箱,创造了训练神经网络的算法。
《如何利用AI思维做好亲子教育?》里我提到做一个深度学习算法的三个步骤:简化、设定、训练。
整个神经网络就像一个黑箱。
你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参数原理,但是你可以通过非常实用主义的方式来判断这套理论的正误与否。
最终训练出来的结果就是:会,但是说不清 —— 人脑的这个特点,就这样简单粗暴地被神经网络复制了。
03
八字命理同样是如此,作为这个黑箱的输入,是一个人的出生时辰。
作为黑箱的输出,是关于这个人的生命潜质和人生历程的描写和预测。
关于这个黑箱内部的真实的具体结构,谁也不清楚。
如果说人体的“黑箱”还有望有彻底打开的一天,那么,这个制约人生的“黑箱”,则可能永远也打不开。至少到今天,我们对它的真实结构、内部构件,一无所知。
但是,当输入某个人出生的年、月、日及时辰,它可以输出关于这个人的人生历程的某种近似的“描写和预测”。
而能做出这种描写和预测,就是这个黑箱所具备的功能。因为的确存在有观察得到的某种对应关系存在。
命理探求者就是在这种观察到的对应关系基础上,尝试去揭示这个黑箱的功能,去构建或模拟它的操作系统的。而“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气—阴阳—五行”的认识手段,为模拟这个黑箱的功能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04
中国命理学的发展历史,就是构建这个黑箱,使其具有描写和预测功能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命”的观念起源很早。
我们都知道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甲骨文写的什么内容?
主要就是商王室的占卜记录。
商代王室贵族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
05
周人对旧有殷商的宗教思想做出了重大改造。
首先,周人也是敬畏天命的。
但是,为什么上天改变了初衷,抛弃了敬拜它的殷人,转而垂青于周人呢?
这个就需要一个解释。
于是周人说:“天的意志是变化的。”
所以,仅靠祭奉无补于事,上天只关照有德行的人!——这是周人琢磨出来的结论。
“天”是一个有道德、有权威的主宰。它监临人世,赏善惩恶。
因此,完全放弃人事而诉诸宗教,成了不可取的事了。
这是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道德定命”的天命观。
06
春秋时期的孔子正是承继了周朝这样的天命观,把实施儒家的政治理想,看作是一种神圣的召唤,一种历史使命。
孔子自己的感悟——“五十而知天命”。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早的个体意识、个人主体性的觉醒。这种思索的意义不亚于周人对“德”的理性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是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其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士”的阶层的崛起。
在殷商、西周时代,“学在官府”。学术文化只限于王室和贵族的圈子,只有贵族及其子弟才有受教育的特权。
然而,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周天子大权旁落,公室衰败,许多原先在王公贵族、诸侯大夫门下从事文化活动的士子,不得不流落民间。
还有“私学”的兴起,使大批新兴地主、商人、平民子弟,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孔子就是开创私学的第一人。
孔子虽然谈“天命”,但他并不迷信。他重视的是现世,面对的是现实,不讲虚无渺茫的事。所以他在回答子路的询问时,反复强调的是真实人生的重要。
07
孔子是一个怀抱政治理想的人。他对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自己的深刻理解。
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纷乱现状,他认为,只有通过“正名”,社会才能走上正常的轨道。
所谓“正名”,就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要符合它们名称的本来含义。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称都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正如他回答齐景公时所说的:“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如果“名”(名称)和“实”(实质)相符了,社会就和谐了。这就是“正名”的意义。
但是,正是在把人放进了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中,强调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时候,原本刚刚觉醒的个人主体性意识,又被淹没在层层紧扣的社会的关系网络中了。个体变成了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角色”,而各个角色在这个现实的关系网络中是具有等级差别的。
比如,在孔子的眼里,君和臣的位置——君在上、臣在下,是不能颠倒的。这样,作为大臣,就丧失了跟君王平等的地位。
正因为如此,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被中国历代皇朝利用和改造,成为意识形态的砥柱。
08
在孔子身上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种中国特色的实用—经验理性。这种理性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的血液里。
这种实用—经验理性,正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积累的成果。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农民,在周而复始的日常劳作和日常生计中,领悟到一条朴实的真理:利无倖至,力不虚掷,空想无益,只有实心做事,才会有所收获。
这种农人的务实本色,也感染了中国的贤哲们——“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由此形成了一种经验主义的文化模式。它使大多数中国人拥有面对现实生活的价值趋向。
或许正是这种“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秦汉以来,虽有土生或外来宗教的流传,但基本上没有陷入过全国性的宗教迷狂。
世俗的、入世的思想,始终压倒神异的、出世的思想。
因为注重现世,自然要求了解人生的过程,也影响和规定了它认识和探究个人命运的一般规范。
所以,传统命理学也一直有一个特点,就是重视实用,而轻视理论建构;重视领悟和顿悟,而轻视客观的理性分析,忽视概念和逻辑推理。
09
孔子的儒家思想自从独尊儒术之后,统治者让所有人保持统一口径用儒学一种声音说话,不允许其他杂音,所以要不停的打压异己,儒与法的结合就必然会打击命理学。
这个很好理解,命理学,尤其是谶纬之学,作为一种议论国运盛衰的政治预言,毕竟容易成为野心家篡政夺权的工具。
比如陈胜起义、刘秀崛起、王莽篡汉都曾利过用谶纬之说,作为改朝换代的舆论工具。
秦始皇三十二年,方士卢生受秦始皇之命入海求仙,带回一本神秘的图册,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
秦始皇看到后,心中十分恐慌。他当时的理解是:大秦帝国会亡于北方的少数民族——胡人。于是派遣蒙恬统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同时还修建了万里长城。
然而,汉朝郑玄指出:“胡者,胡亥。”这正是秦二世的名字。“亡秦者,胡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弄假成真的谶言。
什么是焚书坑儒?
焚书。
就是秦始皇下令焚烧了除了医学、卜卦、农学及秦国历史之外的所有书籍,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坑儒。
就是秦始皇后期寻求长生不老,重用一些方士,但这些方士并没有什么能耐,而且还有些方士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秦始皇大怒,在咸阳城外坑杀了400余名方士,也有一些儒生被牵连并遭到坑杀。
10
东汉后谶纬之学被禁,但谶纬学说中对阴阳五行特征、干支符号等方面的重视和完善,却为传统命理学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从此,术士儒生从热衷窥探国运的“天命”,彻底转向了专门推算和预测个人的“天命”了。
命理学不再成为主流后,就被道教给捡起来了,作为“山、医、命、相、卜”?五术之一。
道教虽然来源复杂,但主要是两个源头,在理论体系上,源头是道家;在技术手段上,它继承的是先秦的方术。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句古话:“不为良相,就为良医。”
我当良相,能为天下苍生;如果不能呢,我就守住原则,我造福乡里,当一个医生也挺好。
良相,就是庙堂之上的活法;良医,就是江湖之远的活法。
五术的(山、医、命、相、卜)基本构成,都是源自易经。古代被边缘化的知识分子喜欢研究这些玩意,比如类似苏东坡这样的被贬知识分子、魏晋时期喜欢玄谈的那些才子们。
所以有一些江湖术士,往往是同时集风水师、医生和命理师于一体的高手,而看相占卜什么的也是拿手好戏。
11
经过先秦诸子对天命的讨论,到两汉时代,人们对命运的认识逐渐成熟。
东汉王充的自然定命论,为个人命运的探求提供了明确的切入点——“初禀”之气。
一种比较成熟的研究个人命运的学问的出现,大致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体主体性意识。
因为研究和探讨的对象是个人的命运,因此,只有当人的个体主体性意识张扬的时候,对人的命运的研究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
第二,可以模式化的社会环境。
只有当社会大环境这个参照系统是相对稳定的,人的穷通荣辱才可能得到比较和描写。这时,命理学的研究才有可能达到某种深度和广度。
第三,世俗化的价值取向。
对个人命运的描写和探讨,本质上是世俗性的。只有当社会上相当数量的人采取世俗化的价值取向的时候,命理学的研究才有了它能牢牢扎根的土壤。这时,面向世俗功利世界的命理研究,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世俗功利世界的命理研究,才可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到东汉中期以后,传统命理学出现的社会和思想方面的前提条件已经形成。
三、自律
——彭壮20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