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背景【任选3~4段】
电能信号瞬态异常响应属于面向用电安全监控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进行跟踪监测,快速获得瞬态异常响应,用以解决用电监控的安全性问题。该项技术涉及物联网智能硬件设备与测控技术领域,主要涉及电能信号监测与用电安全监控。
电力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主要体现在安全性、节能性及经济性方面。随着物联网智能技术的发展,电能监测与安全监控管理不仅面向电力生产、传输、配送环节,还需要更广泛、深入地涵盖到分布式用电节点的用电全过程,对用户范围内不同用电场景中用电负载对象及终端设备进行监测监控。
电能监测节点设备(如电能表、电能计量传感器、电能计量插座等)可支持电能监测数据采集,通过状态监测、位置感知、远程控制及异常处理,实现诸多智能管理能力,但在用电设备匹配、瞬态异常响应及保护等方面,其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电能监测节点与用电负载对象设备关联绑定,对分布式设备用电时段及电能状态进行监测,根据预案进行安全预警及保护的监控。系统可根据实时监测数据与分段记录数据进行在线统计,为用户提供在线可视化监控及信息服务。
面向目标场景的物联网边缘智能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基于场景感知的关联决策与服务。感知监测设备作为目标感知节点,也是边缘感知网络所服务的目标对象设备,直接与所服务目标场景的移动对象或位置环境建立了关联绑定关系。
?
2.2现有电能监测技术对于用电过程的安全监控,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安全保护缺乏对目标场景的关联性:现有技术基于物联网边缘网络进行电能监测时,现场环境由分布式电能监测节点进行监测数据采集(并上传给上位主机)时,多个电能监测节点各自作为相对独立的目标监测节点,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协同服务,包括协同感知监测、协同数据处理、协同通信及协同保护,以及针对不同目标场景状态,以动态调整电能监测策略及预案的灵活性。
2)对接入接出瞬态缺乏安全保护:现有技术的安全保护主要针对用电负载运行过程,而对负载对象接入接出(插拔)的瞬态过程,缺乏更有针对性行的有效保护。对于特殊工业环境的负载热插拔,为了进行防弧而不得不采取过于结构过于复杂、成本极高的特殊防弧保护技术。
3).节能性与安全监控能力的平衡问题:现有技术电能监测模式,在用电负载处于不同运行状态(如未接入或接入后的正常运行、潜在异常或临界异常状态),缺乏根据当前目标场景及负载对象状态进行由针对性的灵活选择与适应能力。不加区别的实时监测数据处理,不仅会导致敏感性资源(如功耗、算力、带宽)的无谓损失、大量的数据冗余;也会导致在重点目标负载对象真正出现瞬态异常时,缺乏更为实时、有效的异常处理能力。
4)实时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平衡问题:现有技术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的瞬态保护的实时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平衡问题。若异常保护按一段时间的有效值响应,则因缺乏实时性导致瞬态异常响应时间过长,而且在电能信号出现瞬态畸变时,有效值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瞬态冲击量;但是,若若对瞬态监测值进行响应,则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与不稳定性,尤其在瞬态脉冲畸变较大时。
2.3现有电能监测技术对于电能信号瞬态异常的响应方法,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按有效值响应,缺乏实时性:现有技术大多对根据对电能信号电流或功率的有效值的变量监测而获得瞬态异常响应,并进行异常处理及保护;但这种方法不仅瞬态异常响应时间过长,而且在电能信号出现瞬态畸变时,不同的瞬态畸变(即便相同的有效值,)也会有很大不同的瞬态冲击量。
2)按瞬态值响应,缺乏稳定性:若直接按电能信号状态变量的瞬态值进行判断响应,因瞬态值的随机性而误差较大,导致稳定性差;当出现并不具备足够瞬态冲击量的谐波信号时,将会因瞬态值响应而导致不必要的瞬态异常响应。
3)按信号预测性响应,缺乏准确性:如果为了提高响应速度,按信号状态变量的预测值(或增大预测值响应的比例),但在瞬态脉冲畸变较大时,将会导致较大的瞬态预测性误判,而导致不必要的瞬态异常响应。
4)状态变量的延时问题:对处于异常状态的电能信号进行监测,单纯地采取实时数据处理通过对状态变量跟踪计算判断而获得瞬态异常响应,会对处理器资源及软件算力带来更大的负担,难以解决软件计算导致的状态变量的延时问题;尤其对瞬态异常响应难以解决实时性与准确性之间的平衡问题。
因此,如何对处于临界异常状态的电能信号的瞬态冲击量进行跟踪监测,使得当电能信号的瞬态冲击量达到或超过预设的额定值时,快速且准确地获得瞬态异常响应,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
?
2.关于蓝奥声电能异常监测(电能信号瞬态异常响应)技术
2.1蓝奥声电能信号瞬态异常响应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
该项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通过对所述电能信号状态变量的瞬态冲击量进行实时预判监控,解决瞬态异常响应的实时性与稳定性问题;并通过临界实时跟踪处理及临界反馈监测,解决瞬态异常响应的延时问题;从而解决对电能信号瞬态异常响应的实时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平衡问题。
2.2类似竞争技术(用电安全监控)的缺陷问题(→见前述2.2)
2.3类似竞争技术(电能异常响应)的缺陷问题(→见前述2.3)
?
3.技术解决方案(技术内容)
3.1概述
根据该项技术,电能监测节点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X(t)进行跟踪监测,获得瞬态异常响应。
首先,通过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X(t)安全跟踪监测,在所述状态变量X(t)的瞬态脉冲上升沿获得临界异常响应;对所述状态变量X(t)进行临界实时跟踪处理,对瞬态冲击量Px进行实时预判监控;当所述瞬态冲击量Px的预测值将达到或超过其预设的瞬态冲击额定值Pm时,即获得瞬态异常响应。
?
其次,通过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X(t)安全跟踪监测,在所述状态变量X(t)的瞬态脉冲上升沿获得临界异常响应;通过临界实时跟踪处理,在每一个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后计算当前累积形成的瞬态冲击量Px;根据所述瞬态冲击量Px的预测值,以临界反馈方式设置额定比较信号Xm;当所述状态变量X(t)对应的前端输入信号在某一个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内达到所述额定比较信号Xm时,即获得瞬态异常响应。
1)反馈监测:所述电能监测节点在用电负载对象接入或运行过程中,通过临界实时跟踪处理,根据当前对所述瞬态异常特征参数的趋近程度,动态调整所述临界反馈监测的前置触发条件。
2)临界相位:基于临界异常响应,根据所获得的与所述临界值Xr对应的临界相位φr,通过反馈设置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与/或额定比较信号Xm,从而对电能耦合信号输入进行所述临界反馈监测,以在符合所述瞬态异常条件时直接获得快速触发响应。
3)瞬态追踪:根据所述瞬态冲击量Px,按照当前给定的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内预测允许的瞬态冲击增量Pm–Px,设置调整所述额定比较信号的瞬态额定值Xm:Pm – Px = Q((X(t) + Xm)/2)Δt,其中Q(X)为瞬态冲击模拟计算函数;近似地,Pm – Px = ((X(t) + Xm)/2 – Xr)Δt,其中Xr为所述状态变量X(t)形成瞬态冲击的临界值,Pm为瞬态冲击额定值。
4)瞬态预测:对于当前周期为T的交流电能信号,所述电能监测节点在获得临界异常响应时,通过对临界瞬态函数P(φr)的索引,按Px = T * P(φr)预测计算瞬态冲击量;所述临界瞬态函数P(φr)为反映所述瞬态冲击量与临界相位φr关联的单调(单减)函数。
基于该项技术开发的一种电能信号瞬态异常的响应装置,所述装置为电能监测节点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X(t)进行跟踪监测,获得瞬态异常响应,所述装置包括以下模块:临界异常响应模块:用于通过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X(t)安全跟踪监测,在所述状态变量X(t)的瞬态脉冲上升沿获得临界异常响应;实时跟踪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状态变量X(t)进行临界实时跟踪处理,对瞬态冲击量Px进行实时预判监控;瞬态异常响应模块:用于当所述瞬态冲击量Px的预测值将达到或超过其预设的瞬态冲击额定值Pm时,即获得瞬态异常响应。
基于该项技术开发的另一种电能信号瞬态异常的响应装置,所述装置为电能监测节点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X(t)进行跟踪监测,获得瞬态异常响应,所述装置包括以下模块:临界异常响应模块:用于通过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X(t)安全跟踪监测,在所述状态变量X(t)的瞬态脉冲上升沿获得临界异常响应;实时跟踪处理模块:用于通过临界实时跟踪处理,在每一个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后计算当前累积形成的瞬态冲击量Px;临界反馈监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瞬态冲击量Px的预测值,以临界反馈方式设置额定比较信号Xm;瞬态异常响应模块:用于当所述状态变量X(t)对应的前端输入信号在某一个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内达到所述额定比较信号Xm时,即获得瞬态异常响应。
6)瞬态保护:当所述电能监测节点获得瞬态异常响应时,立即触发自身与/或关联节点的瞬态保护控制模块,对处于瞬态异常状态的所述负载对象进行瞬态异常保护;所述瞬态保护控制模块包括临界异常响应单元、冲击量反馈单元、闪断保护控制单元。
?
4.技术效果
4.1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先进性)
电能监测节点对用电负载对象的用电异常状态进行监控,当负载对象处于潜在异常状态时,立即启动安全监测模式,当异常状态变量符合临界异常条件时,立即启动临界监测模式;以此避免在负载对象处于正常状态时,电能监测对于敏感性资源的过多占用,从而解决监测模式对于节能性与安全监控能力的平衡问题。
根据该项技术,电能监测节点对用电负载对象的用电异常状态进行监控,当负载对象处于临界异常状态时,通过临界实时跟踪处理获得瞬态异常特征参数和临界反馈监测,调整与瞬态异常条件对应的前置触发条件,使得当被跟踪监测的前端输入信号符合前置触发条件时,快速获得瞬态异常响应,从而解决实时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平衡问题。
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该项技术对于电能信号瞬态异常响应,通过对所述电能信号状态变量进行临界实时跟踪处理对瞬态冲击量进行实时预判监控,当所述瞬态冲击量的预测值将达到或超过其预设的瞬态冲击额定值时,即获得瞬态异常响应,以此解决基于瞬态冲击量的瞬态异常响应的实时性及稳定性问题。
通过临界实时跟踪处理,计算当前累积瞬态冲击量及其预测值,并以临界反馈方式设置额定比较信号,从而能够在前端输入信号出现瞬态异常时,直接(不必瞬态计算判断)获得前置触发响应,以此解决对瞬态异常响应的延时问题;从而解决对电能信号瞬态异常的响应速度与准确性之间的平衡问题。
?
4.2技术效果(具体有益效果):
该项技术对于电能信号瞬态异常进行追踪监测,具有响应快、稳定性好、准确度高的有益效果,并解决电能监测解决了的节能性与安全性等之间平衡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能监测节点在负载对象接人接出环节,通过对用电负载接入进行识别感知;对接收到的对象识别信号进行对象匹配核验,以配置调整与当前负载对象相匹配的监测模式参数,以此解决针对当前负载对象的匹配安全性及监测模式的灵活性问题。
2)电能监测节点对于用电负载在常态下采取低功耗的节能监测模式。当负载对象未接(空载)或正常运行时,电能监测节点处于节能监测模式,有利于节约电能监测功耗,减少数据冗余;尤其为了减少安装成本在无线窄带无线通信时,通过弹性数据上传,减少无线干扰及数据资源竞争。
3)通过目标场景状态感知及目标监测信息处理,通过状态模式评估对于处于异常状态的负载对象,通过提升监测模式等级而提升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和安全性;在负载对象处于潜在异常状态时,启动潜在异常监测模式;有利于快速异常响应及异常响应处理,包括记录异常过程、保护数据、异常告警等处理。
4)电能监测节点在负载对象处于临界异常状态时,启动临界异常监测模式,以临界实时跟踪处理获得瞬态异常特征参数,有利于提升对异常响应的实时性与一致性;通过发送具有有更高活跃度的异常触发状态信标,具有触发响应快、优先级高,使得协同感知节点可以在短时间快速、可靠地获得前置触发响应。
5)电能监测节点在临界异常监测模式下,通过对状态变量Xi以临界实时跟踪处理获得瞬态异常特征参数,并通过瞬态冲击量预测及临界反馈监测,解决瞬态异常响应的稳定性与一致性问题;当电能信号出现瞬态畸变时可以快速响应,解决了实时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平衡问题。
6)电能监测节点(如电能表、电能计量传感器、电能计量插座等)可支持电能监测数据采集;基于对负载对象的感知识别,进行电能信号监测及异常响应处理,以对负载对象接入接出(插拔)的瞬态过程,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有效保护。
7)电能监测节点基于边缘协同感知网络面向用电场景对象,其中全部或部分电能监测节既可作为目标监测节点又可作为协同感知节点,使得电能监测节点设备具有较好的硬件复用性和无线互操作协同性。
8)基于该项技术所开发的系统具有面向应用的边缘协同计算的协同服务能力:协同感知节点不仅提供无线网络通信服务、还具有针对感知监测应用(如定位追踪、能源监测、灯光控制)提供作为边缘协同计算的协同数据处理的服务能力、协同并发服务能力强、网络配置便利性好、自愈能力、稳定性高。
?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任选】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该项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请参考图1,为基于该项技术开发的第一种电能信号瞬态异常的响应方法的流程图,电能监测节点(作为目标监测节点)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X(t)进行跟踪监测,获得瞬态异常响应,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电能监测节点通过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X(t)安全跟踪监测,在所述状态变量X(t)的瞬态脉冲上升沿达到临界值Xr时获得临界异常响应;
步骤S102,所述电能监测节点对所述状态变量X(t)进行临界实时跟踪处理(索引/计算),对瞬态冲击量Px通过临界反馈监测进行实时预判监控(比较/判断)。
步骤S103,当所述瞬态冲击量Px的预测值将达到或超过其预设的瞬态冲击额定值Pm时,所述电能监测节点即获得瞬态异常响应,触发所述瞬态异常保护。
对于上述流程图步骤的实施,进一步说明如下:
所述瞬态冲击量Px指根据处于临界异常状态的电能/目标状态变量的时域变化特征,按照算法预测(与负载对象特性参数关联)的电能信号具有破坏性的冲击量(能量);
在实际实施过程,按照超过临界值Xr的瞬态冲击时间δt计算所述瞬态冲击量Px或其增量。
实施例二,请参考图2,基于该项技术的第二种电能信号瞬态异常的响应方法的流程图,电能监测节点(作为目标监测节点)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X(t)进行跟踪监测,获得瞬态异常响应,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电能监测节点通过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X(t)安全跟踪监测,在所述状态变量X(t)的瞬态脉冲上升沿达到临界值Xr时获得临界异常响应;
步骤S202,所述电能监测节点通过临界实时跟踪处理,在每一个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后计算当前累积形成的超过临界值Xr的瞬态冲击量Px(= Px + Q(X)Δt);
步骤S203,所述电能监测节点根据所述瞬态冲击量Px的预测值,以临界反馈方式设置额定比较信号Xm与/或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
步骤S204,当所述状态变量X(t)对应的前端输入信号在某一个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内达到所述额定比较信号Xm时,所述电能监测节点即获得瞬态异常响应。
对于前述图1、图2的流程图步骤的实施,进一步说明如下:
电能监测节点作为一种能源监测节点,即用于对用电负载对象进行电能监测的目标监测节点,其节点角色既可作为目标感知节点也可协同感知节点;
所述电能监测节点为一种具有多设备角色的协同服务节点,包括目标监测/监控/追踪节点、无线联动节点/信标基站、协同感知节点/定位基站。
所述分类异常处理包括数据保护处理:所述数据保护处理,按以下不同的监测数据类型,对未保护(未离线保存且未确认上传成功)的数据,按优先级顺序进行所述数据保护处理:
第一优先级:当前时钟、设备硬件状态、数据区管理指针;
第二优先级:当前实时监测数据缓冲区数据、当前日志(如时钟校正日志、异常处理日志);
第三优先级:当前历史监测数据缓冲区数据。
在以下异常状态下,启动所述数据保护处理:1)断网离线状态,对未上传的异常状态数据,定时进行数据保护处理;2)通过掉电检测中断响应或其它瞬态异常响应,立即启动数据保护处理。
所述数据保护处理指将待保护数据备份保存到非易失性存贮器之中。
所述数据保护包括对时钟校正日志的离线保护:当所述目标监测节点因断电或故障复位重启时,在上电时之后立即生成一个开机ID,并在此后连续时间段内至少生成一个对应的时间校正记录添加到时钟校正日志;如果一个开机ID不能成功对应一个时间校正记录,则按不可校正时间进行处理。
所述分类异常处理包括通过无线广播发送异常触发状态信标推送异常触发信息。由周边的协同感知节点基于无线感知响应进行异常告警与/或异常保护;
当所述负载对象处于异常状态时,所述电能监测节点将异常状态标识(及关联的若干状态变量)植入异常触发状态信标(一种包含异常等级信息的场景服务信标)。
所述异常保护包括:以直接或联动方式对用电负载的供电线路或用电回路进行各种异常保护(闪断保护、延时保护或断电保护)。
所述触发状态信标为前置感知节点通过调整其信标广播/调制参数,以比非触发常态更高的活跃度等级,发送的包含特定的触发状态标识(一种状态代码标识)信息的状态信标(如无线信标、载波信标),用以触发周边关联的协同感知节点进行接收响应。
所述触发状态信标即包含特定触发信息的状态信标;触发信息用以指示/提醒对其接收响应的信息。
所述活跃度等级指,基于信标广播/调制参数,调整其状态信标的射频信号能力与/或特定优势信道占用;所述信标广播/调制参数包括信标广播的间隔时间、持续时间、功率等级、相位时隙、频率信道以及其它调制参数。
当协同感知节点接收到所述异常触发状态信标,以多重角色模式进行以下任一或组合的模式处理:
1)角色1.追踪监测:所述协同感知节点作为协同定位基站,对作为目标追踪节点的电能监测节点进行追踪监测的服务;
2)角色2 联动响应:所述协同感知节点作为协同感知节点,对作为前置感知节点的电能监测节点进行联动响应的服务;
3)角色3 异常告警:当所述协同感知节点为灯控感知节点时,作为照明负载,对所述电能监测节点发送的包括异常状态标识的触发状态信标,以无线联动告警方式执行相应的场景模式控制/群控。
基于所述模式处理--场景模式控制/群控,以场景服务信标/定向服务信标方式发送联动告警信息。
在临界异常状态下,所述目标监测节点基于对电能/目标状态变量的跟踪采集,识别到当前监测的负载对象处于临界异常状态时,(通过临界异常响应处理)对瞬态异常特征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处理:在符合所述瞬态异常条件时获得瞬态异常触发响应,并立即触发自身与/或关联节点的瞬态保护控制模块对处于瞬态异常状态的所述负载对象进行瞬态异常保护。
所述瞬态异常条件即与瞬态异常特征参数匹配、符合瞬态异常条件的状态。
所述目标监测节点根据瞬态保护模式,采取单点瞬态保护与/或联动瞬态保护的方式进行所述瞬态异常保护:
方式一 单点瞬态保护:所述目标监测节点立即触发自身节点装置的瞬态保护控制模块对所述负载对象进行所述瞬态异常保护;
方式二 联动瞬态保护:所述电能监测节点(基于当前场景状态代码)通过无线场景联动,触发关联保护节点(作为电能监测节点或一般协同感知节点)对所述负载对象进行所述瞬态异常保护。
所述瞬态保护模式包含于异常处理预案信息,或取决于自身节点属性对应的缺省模式。
所述临界异常响应指某一电能信号状态变量对应的瞬态脉冲即将达到指定异常值而获得的响应。
所述临界异常响应指,所述瞬态脉冲达到临界异常值但尚未达到指定异常值时,所获得的具有一定瞬态时间提前量的预备性响应。
所述电能监测节点作为协同感知节点时,为周边其它目标对象设备/监测节点/及其关联的目标对象,基于有限敏感处理提供无线协同感知服务,包括定位追踪及监测数据处理。
所述电能监测节点作为协同感知节点(基站设备)面向周边的目标对象设备提供协同感知服务。
对于作为电能/目标监测节点的用电插座,在面向用电场景中的用电负载对象进行监测的同时,复用于协同感知节点(基站设备)面向周边的目标对象设备提供协同感知服务。
所述用电场景指由限定的用电负载或用电范围及其关联环境所构成的目标场景。
用电负载包括指定范围的用电设备/电器所构成的负载;
用电负载对象(简称负载对象或用电负载)即作为用电负载被监测的目标对象;
所述负载对象对应一个物理对象或物理对象范围(如用电设备/部件、用电节点/支路),由一个或多个用电设备与/或用电节点所构成;
所述负载对象作为指定用电场景中目标对象,与电能/目标监测节点所对应。
一个用电负载对象可以对应包含一个或多个用电设备或用电节点;典型地,用电负载对象或用电设备与设备资产编码所对应;
多台用电设备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用电节点(中间节点),一台用电设备也可以包含多个用电节点(支路节点),例如:分别监控电脑与显示器、冰箱压缩机等内若干支路的用电节点。
所述电能监测指面向用电负载对象,与用电能耗、效率及安全性相关的状态监测。
所述电能状态变量即面向电能监测的状态变量,为反映用电场景及其用电负载对象的一种目标状态变量。
用电场景状态即指与用电场景及所包含的负载对象关联的各种物理状态,涉及当前供电参数、能耗、安全性及周边环境等方面;
用电场景状态包括电能信号状态与/或负载对象状态;还可以包括与用电安全相关的环境状态,包括用电设备内部环境、周边环境(如温度、湿度、烟雾、气体浓度等)。
电能信号状态:指电能(交流、直流、空中耦合)输入/输出及其耦合信号的物理状态;对于交流供电,电能信号状态即指交流信号状态。
负载对象状态:指用电负载对电能使用瞬态及累积消耗以及由此导致的与用电负载及用电环境关联的其它物理状态。
所述安全保护状态为一种通过安全保护回路对用电负载进行试探性检测的状态,以判断识别是否有用电负载接入以及是否符合所述安全匹配条件。
所述试探性检测为一种安全检测,所述安全检测比直接正常供电(指不经所述安全检测)更具备安全性。
所述试探性检测为对用电负载接入供电端口的瞬态进行检测识别,对正常的用电负载接入没有(或极小)影响,可对异常用电负载接入进行识别。
所述安全保护回路指,在用电负载接入所述供电端口的瞬态处于安全检测信号的回路,包括以下方式之一或组合:1)安全电压,3)高阻弱信号,3)瞬态过载保护。
安全检测信号可以是降压信号、高阻信号、弱脉冲信号;载波信号、互感耦合信号、分压信号、直流信号等;
所述安全回路/安全电压用于所述供电端口处于开路状态、从用电负载开路到负载接入的瞬态检测及保护。
在具体实施过程,所述安全电压可以为降压信号输出、分压检测回路,直流检测回路;所述高阻弱信号指在安全保护回路上串接保护器件(如简单保护电阻,即可防止瞬态接触不良、瞬态电弧等);所述过载保护包括短路保护、功率保护、过流保护、漏电保护。
所述切换为在安全保护回路与正常供电回路之间进行的转换,包括对供电回路、供电电压或检测信号的转换/切换。
切换器件及切换方法包括:1)多选开关(多掷开关),2)降压信号(分压、互感耦合、变压器),4)在安全检查回路上串接保护器件。
所述安全匹配条件包括对接入的用电负载进行负载特性参数的对象匹配核验:通过对所述负载特性参数(包括瞬态与/或稳态的特性范围及稳定性)的检测,判断是否为设定匹配范围的正常负载接入,排除异常负载与/或异常接入,如假负载、瞬态短路或接触不良、异常负载开机特性(如启动功率、阻容特性)。
当所述负载特性参数符合临界异常条件时,可立即启动临界异常响应处理;所述临界异常条件包含于所述分级异常条件。
所述电能监测节点在检测到有负载对象接入时发送核验触发信号,所述负载对象或与其关联绑定的对象识别标签,对所述核验触发信号,以应答响应方式发送(包含对象识别信息的)对象识别信号。
所述核验触发信号可以为以下任一或组合:1)电能/目标监测节点(以无线信标或载波脉冲方式)主动发送的核验请求发信号;2)电能时序信号(如开机信号、特定相位)关联的(交流)载波脉冲信号或关联的无线信号;3)基于前置触发的时序算法限制条件(如预定计数、定时)而生成的触发信号。
所述用电插座(作为目标监测节点)通过对与负载对象绑定的对象识别标签所发送的对象识别信号进行对象匹配核验,以判断是否符合所述安全匹配条件。
所述对象识别标签为用于识别核验所述负载对象的电子标签装置,所述对象识别信号为以无线信标与/或交流载波方式发送的应答信号。
所述目标监测节点在检测识别到负载对象接入时或其它在需要进行对象匹配核验之前(如定时或异常触发核验)发送核验触发信号,与负载对象绑定的对象识别标签通过对所述核验触发信号的响应,以应答方式发送所述对象识别信号,所述目标监测节点对所述对象识别信号进行对象匹配核验。
所述对象识别信号由所述负载对象内置或外置绑定的对象识别标签所发送;
所述对象匹配核验包括。基于对象识别信号的无线信号强度(RSSI),对其距离/位置的空间范围的判断。
所述负载对象包括以嵌入或外置方式绑定的对象识别标签,基于电能信号耦合而发送与电能时序信号关联的对象识别信号,所述对象识别信号由所述对象识别标签所发送;
所述电能监测节点根据所述对象识别信号所包含的与所述电能时序信号的关联信息,进行对象匹配核验。
所述负载对象(或关联绑定的对象识别标签)通过电能信号耦合,通过对电能时序信号(作为一种核验触发信号)的响应,以应答方式而反馈发送对象识别信号。
所述负载对象包含(内置或外贴的)对象识别标签,通过接近式物理感应(如信号强度侦测、霍尔传感触发、RFID),使得所述电能监测节点/电能监测适配器的形式与所述负载对象快速绑定。
电能监测节点的形式:适配器、插座、缆线、标签、保险管。
用电异常状态包括潜在异常状态、临界异常状态及显性异常状态:
1)潜在异常状态:即一种潜在的或隐性的非正常运行状态,但尚未达到临界或显性异常状态;
2)临界异常状态:指处于在瞬态可能即将出现显性异常状态的临界状态;
3)显性异常状态:已发生且尚未解除的异常状态。
所述正常运行状态包括当前负载对象处于正常的保养、停机(负载开路)或指定运行参数范围的状态;
所述潜在异常状态可以包括:不安全隐患、接近异常、趋势异常以及其它需要采取安全监测/追踪监测的状态。
所述临界异常状态为一种不稳定状态,在瞬态内很可能进入显性异常状态,也可能恢复到潜在异常状态或正常运行状态。
所述用电异常状态包括以下异常状态的任一或组合:
1)瞬态异常状态:指任一状态变量在一次或短时间内如N个采样周期,数据采集的变量值出现的异常状态;
2)累积异常状态:某个时间段内对一个或多个状态变量组合的评估而出现指标异常状态。
所述电能监测节点通过电能信号采集处理获得当前负载对象的(若干)状态变量Xi(在时域)的第一监测信息(即实时采集监测数据);
所述电能监测节点(作为一种目标监测节点)根据临界异常条件对所述第一监测信息进行实时判断:所述负载对象是否处于临界异常状态。
电能信号采集处理包括通过对电能信号输入的耦合采集与数据处理,获得若干状态变量Xi(在时域)的第一监测信息(即实时采集监测数据)。
所述数据处理包括对电能信号的采集数据进行第一监测数据处理,包括:前置数字滤波、特征变量提取、变量跟踪处理。
所述耦合采集为对直流或交流(单相或多相中的一相)电能(输电或供电)进行的信号耦合及AD采集;所述信号耦合包括以下方式之一或组合:
1)电流耦合:直接取样耦合(如合金电阻)、电流互感器耦合,2)电压耦合:检测互感器/变压器、降压/分压单元,3)前置信号隔离耦合,4)信号放大、滤波单元。
当所述能源/电能监测节点(作为目标监测节点)内部包含对前置信号输入进行多选的信号耦合回路,通过控制多选开关/多掷联动,使得被监测的负载对象接入到不同状态的信号耦合回路;
所述信号耦合回路在不同状态下,包括不同的负载保护电阻Rp与/或信号取样电阻Rs。
当所述负载保护电阻Rp为高阻抗时,对负载对象接入形成瞬态保护。
当所述电能监测节点内部包含多掷继电开关,在所述多掷继电开关处于“通态”或“断态”时,分别对于负载对象接入不同的信号耦合回路;
当所述多掷继电开关处于“断态”时,在所述负载对象的接入端串接一个超高阻抗的负载保护电阻Rp;反之,当所述继电开关处于“通态”时,所述负载保护电阻Rp为接近为零的低阻抗。
相应地,所述信号耦合回路在不同状态下,包含不同的信号取样电阻Ri,及相应不同的前置衰减增益;例如:
负载保护电阻Rp,断态:500M?(兆欧),通态:0;
信号取样电阻Rs,断态:500?(欧),通态:5m?(毫欧)。
通过信号耦合回路接入超高的负载保护电阻Rp,当所述多掷继电开关处于“断态”时,仍可监测负载对象的开机/关机或接入/接出的负载状态变化;
在负载关机或断开时,所述多掷继电开关自动断开;而在负载开机或接入后,所述多掷继电开关自动恢复接通。
其有益性在于,以此避免热插拔带来的电弧问题,提高安全性,并延长电器开关触点寿命。
所述电能监测节点根据与负载对象匹配的分级异常条件进行状态模式解析,当评估所述负载对象处于异常状态时,则立即启动对应的异常监测模式,包括:1)当所述负载对象处于潜在异常状态时,启动安全监测模式;2)当所述负载对象处于临界异常状态时,启动临界监测模式。
对于进入或退出不同等级的异常状态的判断条件,具有非对称(在时域与/或值域上)的判断条件:从正常到异常状态,在符合当前特征参数条件时即可立即生效;反之,从异常恢复到正常状态(或从高级异常到低级异常状态),则在符合当前特征参数条件之后,需要一定观察期的冷却时间作为异常解除的判断条件。
所述临界异常条件为对当前状态变量及其瞬态预期值判断负载对象是否进入临界异常状态所依据的条件,所述状态变量包含于第一监测信息;
所述潜在异常条件为进行状态模式解析时判断负载对象是否处于潜在异常状态所依据的条件。
当负载对象处于潜在异常状态(进入临界异常状态之前),所述电能监测节点以安全监测模式(即第二监测模式)对所述负载对象的异常状态变量进行安全跟踪监测;根据临界异常条件,当所述负载对象处于进入所述临界异常状态时,立即启动临界监测模式(进行临界异常响应处理)。
所述协同感知节点为具有协同感知服务能力的网络节点角色,即协同感知网络中具有对周边的目标对象设备提供协同感知服务能力的无线网络节点。
所述协同感知指无线网络中多个感知节点,面向共同的目标场景或其子集(含目标对象),通过协同感知处理所进行的感知监测及关联服务的过程;
目标对象设备(简称对象设备)即与目标对象关联绑定的无线设备;
指对目标对象进行感知(包括定位、追踪、监测、监护、监控、控制)无线设备。
所述目标场景对象即与目标场景关联的目标对象;
所述目标场景(简称场景)为一个给定物理时空内若干目标对象及其位置环境的关系组合;所述目标场景可以包含若干目标场景子集。
目标感知节点/目标监测节点为一种网络节点角色,对目标对象直接(以内置传感器)进行感知监测;
目标感知节点作为协同感知网络及其协同感知节点所服务的目标对象设备,包括目标定位/追踪/监控节点,与其服务的目标对象建立了关联或绑定关系的感知监测设备。
目标状态变量(简称状态变量)为包含于目标状态信息之中,与目标场景对象关联的反映目标对象及其关联环境的物理状态变量;
目标状态变量包括与环境状态、目标对象、事件触发等预定场景相关联的直接变量或间接索引。目标状态变量为构成判断目标场景状态及其变化要素的物理量或中间控制状态变量。
所述目标状态信息即描述目标场景/对象的状态及其变化的信息;
所述协同感知节点通过对目标场景关联的无线覆盖范围内的目标对象设备(以无线扫描侦测的方式)进行感知监测,获得目标状态信息。
当一个场景需要由多个目标状态变量来描述时,不同的状态变量可以包含于同一或多个状态信标之中,即并非所有目标状态变量必须包含于同一状态信标之中。
前置感知节点指协同感知节点当前无线接收响应所来自的前级的协同感知节点,可以是最前端的目标感知节点或中间感知节点;
所述前置感知节点指获得并发送状态变量给当前协同感知节点的感知监测设备。
所述前置感知节点包括以直接或间接感知方式获得目标状态变量Xi的目标感知节点或数据接收处理的中间感知节点;
所述用电插座为一种具有安全保护能力的智能插座,也是一种计量监测插座,面向用电对象负载进行电能监测的目标监测节点。
所述用电插座包括多个用电插口,所述用电插座通过检测识别发现某一用电插口有用电负载接入时,通过对象匹配核验,对所述用电插口与用电负载对象之间建立动态的用电节点配对。所述用电插座中的每个用电插口为一个独立的目标监测节点。
通过配对操作使所述电能监测节点/用电插座获得所述负载对象的识别ID信息(并保存与/或上传),建立目标监测节点与用电负载之间的配对关系。
所述对象识别信息可以包括对象ID、关联属性及模式参数等信息;
所述对象识别信息来自于所述负载对象的内置与/或外置的对象识别标签(虚拟数字标签或硬件电子标签)模块/装置。
所述配对操作包括下任一或组合的方法:
1)无线配对操作:通过硬件触发(如按键)、无线触发(如发起连接)进入配对模式,与/或通过接近识别式(如无线扫描判断RSSI或RFID感应)进行自动配对;
2)使用授权工具软件(如APP)读取或输入所述对象识别信息,并写入(发送给)所述电能监测节点/用电插座;
3)上位主机或协同服务器将所述ID信息配置写入所述目标监测节点/用电插座。
实施例三,对于前述图1、图2的流程图步骤的实施,进一步说明如下:
所述电能监测节点在用电负载对象接入或运行过程中,通过(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的)临界实时跟踪处理,包括对当前值与/或预测值计算/判断,根据当前临界异常状态对所述瞬态异常特征参数的趋近程度,动态调整所述临界反馈监测的前置触发条件。
所述前置触发条件指所述电能监测节点对其监测信号前端设置的触发条件,无需通过进一步的监测数据处理即可直接形成触发的条件。
根据分级异常条件反馈设置不同异常级别的前置触发条件,即可在符合所述分级异常条件时,获得对应级别的异常触发响应。
所述电能监测节点通过动态反馈调整与所述分级异常条件对应的前置触发条件,而对不同级别的异常状态进行跟踪监测;
所述电能监测节点通过设置额定比较信号与/或追踪监测时间步长,而反馈调整所述前置触发条件。
所述前端输入信号为经过信号耦合调整之后的信号,通过预先的比较信号校正,使所述前端输入信号与所述额定比较信号为可比信号。
所述额定比较信号指通过D/A转换反馈输出的参考信号,由所述监测信号前端(如电压比较器)通过对前端输入信号与所述额定比较信号进行比较监测,以在符合前置触发条件时获得对应的异常触发响应。
所述瞬态异常状态包括;1)供电异常:如欠压、过压、掉电、三项不平衡、失真、闪变及干扰等;2)过载异常:如过流、过压、过载功率;3)漏电异常:地线漏电流、火线对零线的电流差、关机火线漏电流;4)用电环境异常:如用电设备内部过热、周边空气温度或湿度过高。
所述瞬态异常状态即符合所述瞬态异常条件(与所述瞬态异常特征参数匹配)的状态;所述瞬态异常条件包含于所述分级异常条件。
根据所述瞬态异常特征参数及其对应的分类,采取闪断保护或延时保护方式的瞬态异常保护。
所述闪断保护指对供电线或用电回路,以最小的瞬态延迟切断供电,或切换至安全保护回路。
所述延时保护指对供电电压异常时在通过备用电源(如逆变电源)使供电恢复正常的保护手段。
所述电能监测节点根据当前对关联负载对象的保护需求的紧急性及覆盖范围,根据所述保护需求与保护代价的平衡评估,选择与所述评估相匹配的适当的瞬态保护模式及对应的覆盖范围,所述瞬态异常保护解除或缓和当前的瞬态异常状态。
所述保护代价指对关联负载对象进行瞬态保护将导致的直接或风险成本代价;所述覆盖范围指关联保护节点对用电负载对象的覆盖范围;
选择某一瞬态保护模式的保护代价为,所述覆盖范围的关联保护节点进行瞬态异常保护,按所选择的瞬态保护模式对所有关联用电负载对象的保护代价的总和。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目标监测节点自身对其关联的负载对象具有较弱的异常保护能力,而需要关联保护节点对所述负载对象进行异常保护。
所述目标监测节点(无论是否具有较强的异常保护能力)根据当前的用电异常状态没有必要采取较高保护代价的瞬态保护方式(例如停止其用电负载运行可能付出连带风险代价),但有必要先采取更适宜的瞬态保护方式(如仅对某个支路或附件设备进行断电保护即可解除或缓和当前的临界异常状态)。
所述关联保护节点指对所述目标监测节点当前监测的部分或所有负载对象具有关联保护能力的节点;即所述关联保护节点能保护的负载对象与所述电能监测节点当前监测的用电负载对象具有关联子集。
关联保护节点指能够对关联对象节点当前的瞬态异常状态进行保护的节点;所述关联对象节点包括供电节点、用电节点、监测节点及其它保护节点,所述用电节点包括用电负载设备及其用电支路节点。
所述关联保护节点对所述关联对象节点不同的瞬态异常特征采取不同方式、层次及时序的瞬态保护方式,包括:减缓(如减少支路负载或非重要负载对象设备用电)、抑制(如增强对瞬态异常脉冲信号的抑制能力)、切换(如切换到备用或安全回路)、断电(如切断关联负载或其上位供电或下位支路)等。
所述关联保护节点包括开关类、设备(智能插座、智能开关)、保护器等对供电线路/节点、用电支路/节点进行瞬态保护的设备;所述关联保护节点可以是或不是目标监测节点、协同感知节点。
基于临界异常响应,根据所获得的与所述临界值Xr对应的临界相位φr(或对应的临界时间),通过反馈设置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与/或额定比较信号Xm,从而对电能耦合信号输入进行所述临界反馈监测,以在符合所述瞬态异常条件时,无需再经任何监测数据处理而直接获得快速触发响应。
根据所述状态变量X(t)已形成的瞬态冲击量Px及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由所述瞬态冲击量Px的瞬态增量,计算导出所述额定比较信号Xm;
所述瞬态冲击量Px以所述状态变量X(t)达到临界值Xr为基准,即在临界时间,设瞬态冲击量Px=0,此后逐次计算瞬态增量,在未达到瞬态异常触发响应之前,重复反馈设置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与/或额定比较信号Xm,直到退出临界异常状态。
根据对某个状态变量给定的瞬态额定值Xm,计算获得对应的允许最小的临界相位φr以及对应的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
在所述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之内,一旦所述电能监测变量达到所述瞬态额定值Xm,则直接获得瞬态异常响应。
通过电压比较器,对额定比较信号Xm与前端输入信号X(t)进行比较,以快速获得与前置触发条件对应的所述触发响应。
所述额定比较信号Xm为通过D/A转换生成的瞬态电压波形信号,用于与前端输入信号X(t)进行比较,以形成快速比较的硬件触发信号;
通过预先的比较信号校正(例如,按信号增益反向校正的),使前端输入信号(经信号耦合调整)与额定比较信号为可比信号。
实施例四,对于前述图1、图2的流程图步骤的实施,进一步说明如下:
(所述电能监测节点)根据所述瞬态冲击量Px,按照当前给定的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内预测允许的瞬态冲击增量Pm–Px,设置调整所述额定比较信号的瞬态额定值Xm:
Pm – Px = Q((X(t) + Xm)/2)Δt,其中Q(X)为瞬态冲击模拟计算函数;
近似地,Pm – Px = ((X(t) + Xm)/2 – Xr)Δt,其中Xr为所述状态变量X(t)形成瞬态冲击的临界值,Pm为瞬态冲击额定值。
对于当前周期为T的交流电能信号,所述电能监测节点在获得临界异常响应时,通过对临界瞬态函数P(φr)的索引,按Px = T * P(φr)预测计算瞬态冲击量;
所述临界瞬态函数P(φr)为反映所述瞬态冲击量与临界相位φr关联的单调(单减)函数,在单个瞬态脉冲的上升沿区间之内(φr(0,π/2))。
一旦给定所述临界值Xr即可预先(如初始化时)计算所述临界瞬态函数P(φr)形成对应的可实时快速索引的数组;
以此反馈设置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与/或额定比较信号Xm,以对前端输入信号进行所述临界反馈监测,无需再经任何监测数据处理,可直接获得对符合所述瞬态异常条件的快速触发响应。
由所述瞬态额定值Xm(φ)通过等效换算得到瞬态电压额定值Vm(φ)或瞬态电流额定值Im(φ),再通过D/A转换生成与所述瞬态电压额定值按信号增益反向对应的额定比较信号;通过比较器对被监测的前端输入信号与所述额定比较信号进行比较,以快速获得与所述瞬态额定值Xm对应的触发响应。
当所述瞬态冲击量Px为超过预设的功率临界值Wr的冲击量时,
对瞬态功率额定值Xm(φ)的监控可近似地转化为分别监控瞬态电压额定值Vm(φ)与/或瞬态电流额定值Im(φ);
实施过程中,可按以下近似判断:Vm(φ) = Xm(φ)/I(φ),Im(φ) = Xm(φ)/V(φ)。
在临界异常状态下,所述瞬态冲击量Px指所述电能/目标状态变量X(t)在超过预设的临界值Xr的冲击时间δt内形成的(具有破坏性的)冲击量:
? Px = ∫Q(X(t))dt,其中Q(X)为瞬态冲击模拟计算函数;
可近似表达为: Px = ∫(X(t)-Xr)dt,其中X-Xr为X(t)在冲击时间δt内超过临界值Xr的平均冲击量。
所述状态变量X(t)可以指电流i(t)、电压u(t)、功率w(t)等变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相位区间均取绝对值(或等效地调整所述临界值Xr与X(t)同相);
所述瞬态冲击时间δt指所述状态变量从达到临界值Xr的上升沿到回落到Xr的下降沿的(破坏性的)瞬态脉宽时间。
在临界异常状态下,对于交流电能信号,所述瞬态脉冲为给定的周期性瞬态脉冲,所述瞬态冲击量Px为单周期内超过预设的临界值Xr在瞬态冲击时间δt内形成的冲击量;以瞬态相位φ代替瞬态时间t,可得到对所述瞬态冲击量的预测值:
Px = ∫Q(X(φ)-Xr)dφ = Px = T * P(φr),
对于设定临界值Xr,在当前交流信号周期T,所述瞬态冲击量的预测值仅与临界瞬态函数P(φr)相关,其中φr为瞬态脉冲上升沿与所述临界值Xr对应的临界相位φr。
根据当前计时体系,所述瞬态相位与当前定时值或计数值具有一定的线性对应关系;典型地,所述瞬态相位为过零相位。
若所述瞬态脉冲近似为交流正弦脉冲,所述瞬态冲击量Px为超过预设的电流临界值Xr在瞬态冲击时间δt内形成的冲击量;以过零相位φ代替过零时间t,可得到对所述瞬态冲击量Px的预测值:
Px = ∫(X(t)-Xr)dt,其中,X(t) = Xp*sin(ωt),
因此,
Px = 1/ω∫φrπ-φr (Xp*sinφ-Xr)dφ = T/2π * Xr*(2cotφr+2φr-π)。
其中,φ=ωt,ω=2π/T,ω、T分别为交流信号的角频率与周期;Xr = Xp*Sinφr,Xp为交流电流信号幅值。
若所述瞬态脉冲近似为交流正弦脉冲,所述瞬态冲击量Px为超过预设的功率临界值Xr在瞬态冲击时间δt内形成的冲击量,以过零相位φ代替过零时间t,可得到对所述瞬态冲击量Px的预测值:
Px =∫(X(t)-Xr)dt,其中,X(t) = Xp*sin2(ωt),
因此,
Px = 1/ω∫φrπ-φr (Xp*sin2φ-Xr)dφ = 1/ω*(Xp(π/2-φr)+Xr(cotφr+2φr-π));
其中,φ=ωt,ω=2π/T,ω、T分别为交流信号的角频率与周期;Xr = Xp*Sin2φr,Xp为交流功率信号幅值。
设临界值Xr逼近(或等于)瞬态峰值时,基于对瞬态峰值进行临界反馈监测:当所述瞬态峰值的预测值Xp超过预设值Xp',则提前获得瞬态异常触发响应;
若所述瞬态脉冲近似为交流峰值脉冲,设所述临界异常响应时对应临界过零相位φr,则所述瞬态峰值的预测值为:Xp = Xr/Sinφr。
所述临界过零相位φr为与临界异常响应时相对于过零点(正向或负向过零点)的相位差(0< φr <π/2),
预测的瞬态值:X(φ) = Xp*Sinφ = Xp*Sin(ωt) ,
其中,Xp为所述瞬态峰值的预测值:Xp = Xr/Sinφr,
若临界异常响应发生在交流峰值或之后,即φ>=π/2,则不会再获得瞬态异常触发响应。
实施例五,基于该项技术所开发的第一种电能信号瞬态异常的响应装置,请参考图3,所述装置为电能监测节点(作为目标监测节点)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X(t)进行跟踪监测,获得瞬态异常响应,所述装置包括临界异常响应模块301、实时跟踪处理模块302及瞬态异常响应模块303,具体说明如下:
临界异常响应模块301:用于(所述电能监测节点)通过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X(t)安全跟踪监测,在所述状态变量X(t)的瞬态脉冲上升沿(达到临界值Xr时)获得临界异常响应;
实时跟踪处理模块302:用于对所述状态变量X(t)进行临界实时跟踪处理(索引/计算),对瞬态冲击量Px(通过临界反馈监测)进行实时预判监控(比较/判断);
瞬态异常响应模块303:用于当所述瞬态冲击量Px的预测值将达到或超过其预设的瞬态冲击额定值Pm时,即获得瞬态异常响应,触发所述瞬态异常保护。
所述瞬态冲击量Px指根据处于临界异常状态的电能/目标状态变量的时域变化特征,按照算法预测(与负载对象特性参数关联)的电能信号具有破坏性的冲击量(能量);
在实际实施过程,按照超过临界值Xr的瞬态冲击时间δt计算所述瞬态冲击量Px或其增量。
所述目标监测节点基于临界异常响应,通过对瞬态脉冲的瞬态冲击量Px进行临界反馈监测:当符合瞬态异常条件时,获得瞬态异常触发响应,并立即触发对负载对象进行瞬态异常保护。
其有益性在于,基于临界异常响应,通过对异常特征的实时预测(对前置触发条件进行反馈调整),从而在即将达到瞬态过载之前,更快地触发瞬态异常保护,使得可以更及时地(以最小的瞬态延迟)触发所述瞬态异常保护。
在瞬态脉冲的冲击上升沿时,通过临界实时跟踪处理,当判断状态变量X(t)达到临界值Xr作为临界异常条件而获得临界异常响应;
基于对瞬态冲击量Px的实时预测进行临界反馈监测,在符合所述前置触发条件(作为瞬态异常条件)时,获得所述瞬态异常触发响应。
其有益性在于,若仅靠直接对瞬态异常实时判断,很可能因对电能信号采集的时域分辨率不够、软件延时问题,而无法及时准确地判断过载,导致触发瞬态异常保护之前的额外延时。
实施例六,基于该项技术所开发的第二种电能信号瞬态异常的响应装置,请参考图4,所述装置为电能监测节点(作为目标监测节点)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X(t)进行跟踪监测,获得瞬态异常响应,所述装置包括以下模块:
临界异常响应模块401:用于通过对电能信号状态变量X(t)安全跟踪监测,在所述状态变量X(t)的瞬态脉冲上升沿(达到临界值Xr时)获得临界异常响应;
实时跟踪处理模块402:用于通过临界实时跟踪处理,在每一个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后计算当前累积形成的(超过临界值Xr的)瞬态冲击量Px(按Px = Px + Q(X)Δt迭代计算);
临界反馈监测模块403:用于根据所述瞬态冲击量Px的预测值,以临界反馈方式设置额定比较信号Xm(与/或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
瞬态异常响应模块404:用于当所述状态变量X(t)对应的前端输入信号在某一个追踪监测时间步长Δt内达到所述额定比较信号Xm时,(所述电能监测节点)即获得瞬态异常响应。
对于前述图3、图4的模块结构的实施,进一步说明如下:
当所述电能监测节点获得瞬态异常响应时,立即触发自身与/或关联节点的瞬态保护控制模块,对处于瞬态异常状态的所述负载对象进行瞬态异常保护。
所述瞬态保护控制模块包括临界异常响应单元、冲击量反馈单元、闪断保护控制单元。
所述冲击量反馈单元指在回路切换之前的瞬态,对脉冲信号过载冲击量的进行反馈的单元。
所述电能监测节点根据异常处理预案,通过(对当前场景状态代码的)索引获得模式参数,并执行与所述模式参数对应的临界异常响应处理;
所述临界异常响应处理为对即将可能发生的瞬态异常脉冲,以临界反馈监测进行实时监控处理,以获得瞬态异常响应。
在临界异常状态下,当所述目标监测节点判断电能信号状态变量的瞬态冲击量达到或超过其预设的临界值时,输出临界脉冲(与临界参考电压),并启动冲击量反馈单元。
所述冲击量反馈单元通过对临界脉冲的响应,对所述电能状态变量(的瞬态冲击量)进行电性反馈,使得在所述状态变量(的瞬态冲击量)超过过载额定值的瞬态,立即(以最小的瞬态延迟)触发闪断保护控制单元。
例如,基于对电能/目标状态变量的监测进行过载保护,所述X(t)可以是:交流过流保护:i(t)→X(t)、交流过压保护:u(t)→X(t)、交流功率过载保护:w(t)→X(t)、过温保护:T(t)→X(t)。
所述异常状态标识包括异常等级信息,所述异常等级为根据对某个异常状态变量进行判断所依据的分级异常条件的异常上限X1和异常下限X2,进行等级化转换所获得的信息。
例如:设异常状态变量X=X1时为0级,设X=X2时为N级,
则,对异常状态变量X线性等级化转换对应的等级为:
G(X) = INT(N*(X-X1)/(X2-X1))+0.5)。
所述异常处理预案指临界异常状态(一种临界触发状态)的场景响应预案;
临界异常响应处理为一种临界响应处理(基于临界响应的异常处理);在设置临界反馈监测的同时,可并行进行数据保护、异常告警、异常保护的任一或组合。
所述临界反馈监测为当前协同感知节点或其前置感知节点在临界触发状态下,(基于当前感知监测模式)(根据对目标状态变量在时域的监测采集信息)基于对瞬态触发响应的趋近程度的判断(包括计算或查询),对(自身节点或前置节点的)信号前端进行反馈调整,以对当前前端输入信号进行实时比较监测,在符合前置触发条件时获得瞬态触发响应。
所述前端输入信号为对目标状态变量进行数据采集前的耦合信号;
所述反馈调整包括信号耦合调整(如调整耦合回路、衰减增益)与/或对额定比较信号(的参考值或额定值)进行调整;
所述反馈调整的途径方式包括以下方式之一或组合:1)协同感知节点对作为前置节点的目标监测节点进行反馈控制(如发送主动控制信息);2)目标监测节点的后级处理单元对自身信号前端(处理模块)的反馈设置。
所述目标感知/监测节点基于临界信号反馈(单元)(包含于信号前端处理模块),对所述前端输入信号与当前额定比较信号进行实时比较,以在符合前置触发条件时获得瞬态触发响应。
所述电能监测节点获得所述瞬态异常响应时,通过发送异常触发信号触发关联保护节点对所述负载对象(或子集)进行联动瞬态保护。
所述异常触发信号为一种以电力载波信标与/或无线信标方式发送触发状态信标。
所述关联保护节点(以载波解调/无线扫描侦测方式)接收到关联的电能监测节点发送的异常触发信号(包含目标多选信息--群控多选码),并根据与所述临界异常状态对应的场景状态代码(及其模式参数)进行瞬态异常保护。
关联保护节点(基于当前场景状态代码),以无线(扫描侦测)感知获得关联的目标监测节点的包含于异常触发状态信标及其中的异常状态标识,以进行协同/关联异常处理(如无线联动报警或保护)。
周边关联保护节点根据接收到的异常触发信号,按触发响应优先级启动所述瞬态异常保护:
当所述保护等级较低时,仅需要所述优先级较高的关联保护节点启动瞬态异常保护;而当所需保护等级较高时,则需要所述优先级较低的关联保护节点启动瞬态异常保护;直至必要时所有的关联保护节点启动瞬态异常保护。
所述异常触发信号包含(与场景状态代码关联的)瞬态保护模式(或具有对应关系);所述瞬态保护模式包括当前所需的保护等级代码(或具有对应关系)。
感知监测设备即具有无线感知监测能力的设备,包括直接面向目标场景对象进行感知监测的目标感知节点(作为目标对象设备或场景传感器),或面向前置感知节点进行感知监测的协同感知节点。
目标场景状态简称场景状态,为与目标场景关联的(可以由若干子集或对象状态组合的)反映指定目标场景的某种物理状态。
所述协同感知节点通过无线扫描侦测,接收来自周边的目标对象设备以无线广播发送的状态信标。
场景响应预案为将不同的所述场景状态代码分别与一个或一组模式参数/模式处理流程及模式处理关联的数据结构。
所述协同感知节点根据与所述场景触发响应关联的场景响应预案,通过模式索引获得模式参数并启动与所述模式参数--模式处理流程关联的模式处理--监测数据处理;
实施示例:所述模式索引的数据结构:
[索引]场景状态代码 --> 模式代码,优先级,有效期;
[索引]模式代码 --> 模式参数,引用指针。
模式参数包括操作目标参数与/或操作模式参数,对模式参数的调整包括对参数赋值、参数增量、参数函数运算等调整操作。